大型鋁鑄件鑄造工藝特點及耐蝕作用
因為鋁鑄件表面存在的載化物薄膜,實際上是具備一定耐蝕的作用,所以正常情況下的使用是不需要對其進行處理的,但是在某些機械的使用上,比如將鋁鑄件和事先選定好的磨料,或者是拋光劑等同時裝在滾筒中對其進行反復滾磨的話,這樣就可以有效的獲取光潔的表面。
因為拋光的方式可以促使鋁鑄件的表面在光潔度上具備相應的反射能力,但是對于 終的主要效果,某些程度上和合金的類型,以及鋁鑄件的硬度等存在的一定的關系;噴丸同樣可以促使鋁鑄件獲取無澤的表面,而選用鋼絲刷的話,更可以獲取比較平整的無澤的表面;那么涂漆、電鍍和陽極等處理的方式,都可以有效的將鋁鑄件在防腐的性能上進行改變, 主要的是促使零部件的外觀更加的美觀大方。
大型鋁鑄件在凝固過程中,由于泥芯的阻礙作用,鑄件外形與芯腔的收縮率不一致,可在水玻璃砂芯或樹脂砂芯內放置硬砂塊,水玻璃砂中應加鋸末3%~5%(質量分數)以提高其退讓性。對于平面方向尺寸較大,但高度方向較小的鋁鑄件,其模型與鑄件都很容易產生變形,我們根據鑄件的具體結構和形狀加放防變形拉筋來加以處理。厚度較薄且方向急拐的隔板充型難度較大。在設計澆注系統時,應盡可能使鋁液盡快地充滿這些隔板。對我廠近些年來做的大型常見形狀鋁鑄件,選出典型工藝案例,按其形狀及工藝特征分為套類、帽類、環類、板類、箱類等五類,并對較為成熟的鑄
造工藝簡介如下。
當套類鑄件高度≤1m,且高度外徑≤1.2時,一般采用立澆方式,在鑄件頂部設置腰圓冒口,在底部外側設置補縮包,從補縮包上向鑄件開設內澆道澆入。當鑄件高度≥1m,且高度外徑≥1.5時,一般采用臥澆方式,在鑄件上圓弧面設置本身方(或橢圓)冒口,在水平分型面上設置補縮包,從補縮包上向鑄件開設澆道澆入。對于壁厚相對較薄、補縮通道不夠的套類鑄件,采用立澆方式時,可在高度方向的中部分型,設置補縮包,以減短補縮距離;采用臥澆方式時,可在水平分型面上鑄件兩側設置補縮包,其內澆道在鑄件上、下半型位置處向上及向下各開高些,甚至可在鑄件下半圓處進行局部加厚(打箍),以加大補縮通道。
錐套材質為ZL104高度外徑=0.43,高度壁厚=20.8,立澆時補縮通道尚可,若臥澆,由于直徑很大,補縮通道明顯不足,故采用砂型鑄造立澆方式較好。該鑄件大端朝下,小端朝上,這便于泥芯穩定放置。小端頂部設置4個腰圓冒口,考慮到大端下部厚度為50~左右,故在大端底面上設置8個補縮包,澆道也從此開入。濕型,水玻璃鋸末砂干芯,特別要注意,對于直徑這么大的鑄件,工藝設計時芯盒收縮率一定要小于外模收縮率,否則,內腔縮不回來,會影響鑄件壁厚尺寸。該產品毛坯質量為170kg,工藝出品率為73%。
2.2帽類鑄件
該類鑄件常采用砂型鑄造。當鑄件高度小于1m,且高度外徑≤1.2時,一般采用立澆方式,在鑄件頂部設置冒口,在底部外側設置補縮包,從補縮包上向鑄件開設內澆道。當鑄件高度大于1m,且高度外徑≥1.5時,一般采用臥澆方式。這里要注意的是,臥澆時,由于泥芯水平放置,難以懸臂支撐,通常要在帽頂部開設工藝孔,通過帽類鑄件的兩端開口,泥芯采用兩端支撐的方式。
用于試驗架上的底座,材質為ZL205,該產品長1500mm,壁厚為17mm。長度壁厚=88,一端封口,象一個巨大的冰棍模,其內腔有相交叉的隔板,把內腔分為相互獨立的4個部分。這給鑄造工藝帶來很
大的難度。這么長且薄的帽類鑄件,顯然難以采用砂型鑄造立澆工藝,其一,由于補縮通道不足,鑄件難以得到充分補縮;其二,泥芯由4塊組成,立起來,難以精確定位;其三,外壁兩側面為筋板,使起模十分困難。我們采用砂型鑄造臥澆工藝。要注意以下3個問題:一是對于這么長的泥芯,無法采用懸臂的方法,只能將底座封閉的那端“帽頂”打開作工藝孔,待鑄件主體部分完成后,另做一塊帽頂進行焊接封口,這樣芯頭就可以從鑄件兩端出頭挑在砂型上了;二是內腔要由4塊三棱體的長泥芯拼合而成,對于這么長的距離,4塊長泥芯會因自重產生撓度墜向下方,影響底座的壁厚尺寸,我們在4塊泥芯間隙間以及在 下面那塊泥芯和型腔底面間隙間下了鋁芯撐,4塊泥芯用細鐵絲緊緊地捆為一體,加強其定位;三是將冒口設置在鑄件兩側面而不設置在鑄件本身上面,這樣既能對底座內腔中交叉隔板較好補縮,又減少了鑄件本身的清理工作。造型采用濕型,樹脂砂干芯。該產品毛坯質量為145kg工藝出品率為72.5%。
下一篇:壓鑄機對壓鑄件的影響介紹上一篇:鋁鑄件鑄造方法選擇的原則及頂注工藝
此文關鍵字:鋁鑄件 |